勇于探索 积极反思 走向成功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7-16 点击数:
各位老师,大家好!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由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时期,已经进入了试水的时期。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完善、提升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也看到了令人欣喜的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难以抑制地化为了非理性的择校行为,这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
走出“生源差——质量低下——招生困难——生源差”的怪圈是不容易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大概就是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吧!
1.我们要办一所重视升学却不拘泥于升学的学校!
需知道这不是一所基础很好的学校,摆在我们面前的也许是一个机会,一个通过“扭转乾坤”而成就自己的机会;也可能是一个灾难,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灾难,也是慈晖学校的,甚至是教师和学生们更大的灾难。我甚至认为,现代校长应该具备商业智慧,这是一个对教育界来说完全崭新的智慧,明显区别于传统智慧。
生活不仅是凶险的,甚至还可能是令人绝望的。
一个现实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慈晖学校距离“优质学校”还很远,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的目标是创办一所优质的学校。
什么是优质学校?
优质学校是一个简单而美妙的词语,追求优质也是我们搞教育的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不同的是,对“优质学校”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语做了细致而详尽的考察。
优质学校要永无止境的追求卓越与不断成长,优质学校具有持续变革的特征;优质学校应着眼于“学生发展”。
“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为主旋律的改革运动,是要学校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层面通过文化重建、组织变革实现学校内部各要素“整体优化”从而保证学校不断走向优质的过程。
首先,优质教育不等于精英教育,优质学校也不等于重点学校。将优质学校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级学校、品牌学校概念进行区分,是我们思考优质学校内涵与特征的基本前提。
其次,在基础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不能把优质学校简单地看成是很稀少的“皇冠上的珍珠”,而是要用更科学的态度认识优质学校。优质学校是努力的方向,每所学校都有可能成为某一类学校中的优质学校。
其三,优质学校的核心内涵是强调生成性、发展性,优质学校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他是动态的、相对的。所以,创建优质学校,特别要注重学校的优质化过程。
优质学校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慈晖学校有吗?
优质学校学校拥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学校文化。慈晖学校有吗?
优质学校的教学追求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慈晖学校有吗?
优质学校的管理绩效是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慈晖学校有吗?
改革其实我并不孤独:如果有信念,我就不会孤单;如果真诚,我也不会孤单。因为有了信念,就不会在孤单中感觉寂寞,而一旦真诚,则“金石为开”,我渴望有一帮能和我同舟共济、勤奋上进的团队,更渴望还有很多有良知的教师们就会站在校长一边,彼此信赖和支持。有谁愿意看到自己工作的学校沉沦下去呢?
目前,学校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教育管理的范畴越来越宽乏,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对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稍不注意,管理的失误就成了社会负面新闻,经由现代信息手段被放大、扭曲。面对这样的情形,惯用做法是“严防死守”“关门办学”。
那么我们应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面对问题和矛盾,干脆开门办学,开放管理,把家长、社会人士、媒体都请进来,做沟通与协调,以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校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成绩、行为习惯都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学生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位,家庭的藏书量和读书习惯,家庭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这些因素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而在家庭背景方面,最直接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显著地影响学生学习。下阶段要花费大的功夫做“家校合育”,设立“家校合育交流中心”,这是一个明智的十分必要的措施,请学生处和两学部精心准备,做出方案,对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加强家校沟通和交流。
在我们探寻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素时,虽然要考察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孩子的支持系统、动力系统和调控系统,当这三个系统优异时则学业成绩优异,即使他们出身贫寒。抓住了“情态”,便是抓住了“动力系统”,使学生学习有了强劲的动力,这才是抓在点子上。
如何对学生学习情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成绩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学校打算开设自主学习班、学力强化班和助学班等个性化班级的设想,以及学校如何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课程,配备师资,以尽最大可能保证每一个孩子在这里得到适合他们的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教学的起点在与教师能否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按照差异来实施教学。根据自己的学校的情况,有自己的部署,一点一滴地去理清学校的办学思路,去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教育应该教人向善。孩子们的区别不在于分数的差异,孩子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家庭,来源于社会,存在于学校。若是注意从这几个方面来弥补,那么学生之间就没有什么差异,每个孩子都能够成才。教育不要去奢望一天就能成就一个梦想,要心平气和地去做,积极引导学生,做自己该做的那份儿事。我们所追求的教育质量,不应首先关心“产品”最终销往什么地方,而应关心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否获得提高,这样教育就有了心平气和的生态环境。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似乎与智力无关。他说:“搞数学不需要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
达尔文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学生是有差异的,假如不尊重差异,肯定就不是实事求是的。差异不是过多强调学生的分数,而是指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情态。为此我们学校应该考虑有一个选班制。
2.“立德树人”是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
我校义工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响应。尤其在这次六一活动当中,表现的非常优秀,不怕苦、不怕晒、甘于奉献,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净化了自己,获得了那份难得的心境。“立德树人”,首先就是要培养孩子先有德,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人立不起来,社会公德,人伦道德这些基本的东西若是没了,学习知识还有什么用?干部向善厚德的一个最好体现,就是带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全校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学风,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风清气正的氛围。老师用一颗颗滚烫的心来感化那一颗颗受伤而执拗的心,用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去感化后进生。我们天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蓬勃向上的精神氛围,强调老师本人要天天充满阳光,这样才能照亮学生,达到用老师的生命之光,去开启学生成长的智慧之光的教学效果。
教育工作者要有全新的课程观
首先要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我认为抓质量就是抓老师,所有学生都不是硬生生地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老师的言行影响出来的。你让他诚信,首先你得诚信。你让他有毅力,你首先得有毅力。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要让每位老师都有一个课程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的首要改革不是高考,而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怎么树?就是要靠老师来树;教师怎么树?就是老师要有课程观。而这些教材其实就是原材料,你要通过对这些原材料加工,做出适合你学生的东西,体现学校的加工力!从教材观转变为课程观,作为老师你要关注的就是给学生吃多少,怎么吃,吃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课标、教材等这些要经过老师去加工,加工完之后,更适合你这个班,更适合你的每一位学生。若老师只是教知识,那你与学生之间就很难有感情。
其次,要有全程育人的课程观,全校对学生成长负责。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跟着学生一块儿被感动,跟着学生一块儿流眼泪,要全方面的去关注学生,这就是教师要有课程观。比如体育课,如果认为体育课就只是让孩子放松一下,那就错了。体育课是最好的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重要课程。我们应创新体育课程的新模式,尽力消除体育课的低效、散漫的状况。体育课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成自助式的体育课,通过选有了自主权,通过选有了爱好,通过选和同学交往,跟有共同志向的人交流。通过上这样的体育课,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体育课真正落实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上,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有极大的益处。共同创设一个好的彼此关心、积极向上的整体氛围,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若是一个孩子在操场上咳嗽得厉害,你过去拍拍孩子肩膀关切地问他:“孩子你怎么了,要不要带你去卫生室看看?”就这么一个动作、一句问候,这孩子会感觉到学校的老师真好,关心我。一个孩子哭着离开学校,传达室老师给截回来,问孩子你怎么了,可能老师就防止了一次离校出走行为。学生的成长,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团结与协助。第三,要有全面育人的课程观,开齐各科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必须开。不开这些课程就等于孩子小的时候没吃钙片,等长大之后,肯定会出问题。现在中考改革将政、史、地各科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考察。你去学习历史,不是单单地讲历史,而讲的是历史性事件,要让学生有一种历史认知。这是学生完整思维的一部分。当语文课讲“桥”这篇文章时,老师让孩子闭上眼睛想一座美丽的桥,他脑子里很难出现一幅构造精巧的桥的画面。美是需要培养的,如果学生没学过,没有相关的美术知识,他不知道什么是美。
构建管理新机制,确保“立德树人”思想的落实
第一, 对我们学校有什么评价,老师们关注什么,家长有什么评价?等等。因为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老师在跟学生的瞬间与永恒作交流,教完这节课就永远没有这节课了。在时间上、在空间点上都没有这节课了,如果老师在这节课上留给学生一个很糟的印象,那么学生就会存有一个沮丧的心结。第二,注重学情分析,及时监测教学情况。完全一刀切的教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需要个性化的教学。学部应在监测教学进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第三,设家校合育交流中心,把对家长的培训当作学校必做的工作。以前觉得家教与学校教育是两码事,可是现在家长需要培训。在养猫养狗都需要培训的当今,养孩子更需要培训,尤其是独生子女。所以学校就要承担起这种“家教”任务,这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的家长会要改革,不是汇报成绩或给家长告状,而是教家长如何管理孩子的方法。学校成立家校合育交流中心,家长想就某个问题与哪位老师谈谈,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家教”是学校必须要承担的一项工作,我们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对孩子每天要做好 “七问八看”,例如,问孩子最近跟谁关系好,喜欢哪科,最近吃得咋样?最近在学校开展哪些活动?看孩子表情,看孩子的兴趣点在哪?看孩子对老师的反馈,看孩子对作业是否会反感,对学科的喜欢,等等,要给家长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通过“七问八看”的反馈,发现很多孩子喜欢数学,就知道数学老师教得还不错。在教师队伍培养上,我们要求老师每天关注学生,我们要求老师每天都要拿出一种很感恩的思想来对待学校、对待工作、对待学生,不是让你感谢校长,你要感谢大家凑在一起的缘分,给学生打个招呼,给同事打声招呼,甚至是一提起学生的时候就充满着一种自豪,让人感觉到你的生活充满阳光,那么你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是自信的、阳光的。
3.我们要成为一所注重细节的学校。
要看到货真价实的改革,非得要走到课堂,才可能看到些“干货”。学生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的有效性到底如何,是衡量一所学校改革成就的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尺度。课堂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改革的目标是:“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选择的突破口在“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上。与一般的课堂改革相类似,我校的改革也是从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开始的。教改的成功在于它十分重视细节,高度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一步强化教学常规的管理与落实,认识落实教学环节,从教学细节着手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切实转变“教”与“学”的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什么是教学模式?凡可以被称为教学模式的,都得要从某种可靠的理论出发,尤其是心理学理论,从理论一步一步逐渐演绎出来,再通过实践的检验后,才能确定为模式。课堂教学中一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增加学生思维训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学校规定不许订学生校外辅导资料,也不允许教师随意多印讲义,训练题目一定具有典型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目不贪多求全,决不允许拿着教辅资料原封不动的一页一页去复印,人为增加容量。如果,没有学部主任或其他部门主管的签字,文印室决不允许翻印。如有违反规定,发现一起处罚壹佰!
我们实行这些制度的时候是不能含糊的,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课内与课外、教室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哪一个环节不到位,哪一个工序不严格,杯子都会漏水,都免不了再套上第二只杯子。
任何教育领域内的改革,一旦教师不跟进、不学习则往往不会成功。我们应非常重视团队学习,每星期每个年级都要有人上公开课,其他教师都去旁听,都去研讨他的课,看看他的课堂有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看他教学的流程进行得如何。然后利用年级例会时间来评课,大家都可以提出问题来一起讨论。凡是新东西,人们一开始总是有些恐慌的,我们应把教师们“捆绑”在一起,使他们如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士。
注重细节和落实的力量。制度首先是一种标准,对学校而言,科学性主要在是否合乎教育规律,以及是否符合校情。既然,制度确定,我们应按制度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可是我校最大的管理特色就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提高管理效能,不要将效能当成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和挂在墙上的理念,效能是算账算出来的,目前我校学生平均一节课的成本是220元。我们现在各个部门都存在着管理松懈、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处罚不到位的现象。这种管理成本的浪费,是学校目前最大的浪费!
那些认为理论没有用的人,可能将理论误解为详尽的操作规程了,拿来就可以用的。其实理论和实践是有距离的,叫作“理论高度”,如果理论没有高度,那么就把理论和实践混为一谈了。理论的任务是指导实践,站位高才能知道更多的实践。至于如何运用理论,则是另外一个命题了,也就是说,当有人说理论没有用,那么很有可能是他们不懂理论是什么。这些理论是先行者们创造和发现的,我们的全部工作就是去运用它们,在实践中去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我们学校是可以借助引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以顾客为中心”和“质量持续提高”的思想可以完美的融入办学理念;可以通过领导和管理水平改善,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努力,从而成就“以人为本”的教育。
4.深化改革,先组织试点,后全面推行
经过一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应该有一些必要的变化,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了学习?是否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学习轻松了吗?教学质量是否有了提高?
课堂教学改革,其实就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探索,一种追求。没有现成的路子,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模板。我们不能盲目跟风,我们学习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理念。而不能照搬洋思中学的课堂结构。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合作、小组探究”的精髓。而不能简单的去复制。成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局限性,教学模式是特定人物、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课改必须从实际出发,首先,我们要面对两大现实,第一,我们的教师是否有这种绝地反击、豁出去的胆魄和课改研究能力?第二,我们觉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基础知识究竟适应哪种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应该摆在首位。第一件事应该是着手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前段时间对洋思中学的学习,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继续完善,加大推进力度,洋思的模式更贴近我们的学情和校情。杜郎口模式是继洋思模式的拓展和延伸。它把当堂训练这个环节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得淋漓尽致。适合优等生和中等生,我们应该加以完善和慎用。新课程标准无论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表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改革无论怎么改,只要是学生学会了,能力提高了,就是成功的课改。所以怎么改?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根据校情推进课改。
改革的代价最多是失败,不改革的后果往往是灭亡。但是,改革“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驱,“领先三步”是先烈。最大限度降低改革的成本,实现改革受益最大化,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改革创新的应有追求。
各种各样成功的改革昭示我们:改革只有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完善策略,再普遍推广,才能力求改革之硕果,使改革科学而持续进行。需要调整上课的时间、科目,作息的时间等,更需要得到最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同和教育管理实践的检验,可谓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校先选择初一年级四个班进行试点,旨在不断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再修订有关改革方案,在全校推行,使学校的教育质量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改革是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失败的改革往往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大阻力。只有在深化改革中采取积极而慎重的精神,遵循“先试点,再推进”的改革路径,才能把改革热情和科学的态度有机结合起来,把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改革的目的,品尝改革的目的,品尝改革的甘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虽然学校危机四伏,但我们在斗争中成长,在磨炼中生存,在竞争中变得更加智慧,不断改革创新中超越自我,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在慈晖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在与外部恶劣竞争环境中抗争,在深刻的反思中,治疗自己的创伤,痛定思痛,绝地反击。谱写一曲曲震撼人心,充满进取精神的崛起奋斗之歌。
我市民办教育方兴未艾,民办学校以每年增加两所的速度在增加,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勇往直前,杀出重围,那么,如何向管理要效益,如何通过管理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改革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体竞争力,是我们每位慈晖人,尤其是校长和各部门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多,各校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还有我们其他学校的优秀管理经验,都可以视为蓝本,但是这些东西一旦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就显得非常的抽象,要把它变成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理念和集体自觉行为不是短暂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对老师们来说,更需要简单实用的理念,并最好能在短期内付诸行动,那“走出去”在杜郎口学校浸润式学习就成为十分必要。
市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一个企业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里同众多的同行和非同行角逐,如果没有一群步调一致、配合默契,有着崇高使命感和敢于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努力拼搏的员工,企业要想在商海中兴风作浪、有所作为,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教职工的使命感。使命感是学校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灵魂,离开了使命感,就如同人没有灵魂,只要我们广大教职工有了崇高的使命感,学校的诚信问题、管理中的细节问题、工作效率问题等等,都会迎刃而解,学校的凝聚力会油然而生,一个个明确的目标就会顺理成章地得以实现。
我们外出学习就是探路,回来实验就是试水,在试水中学会游泳,我们没有参照物,必须根据我们的校情,师资状况,生源基础,生存环境,必须有赖于观念上的转变,观念上的自觉,是一种自加压力,自我挑战。说直白点就是革自己的命!
总之,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大胆的改革来突破,切实把握教育管理中不断变动着的先行后续关系,提高办学的效能,实现教育的美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由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时期,已经进入了试水的时期。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完善、提升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也看到了令人欣喜的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难以抑制地化为了非理性的择校行为,这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
走出“生源差——质量低下——招生困难——生源差”的怪圈是不容易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大概就是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吧!
1.我们要办一所重视升学却不拘泥于升学的学校!
需知道这不是一所基础很好的学校,摆在我们面前的也许是一个机会,一个通过“扭转乾坤”而成就自己的机会;也可能是一个灾难,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灾难,也是慈晖学校的,甚至是教师和学生们更大的灾难。我甚至认为,现代校长应该具备商业智慧,这是一个对教育界来说完全崭新的智慧,明显区别于传统智慧。
生活不仅是凶险的,甚至还可能是令人绝望的。
一个现实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慈晖学校距离“优质学校”还很远,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的目标是创办一所优质的学校。
什么是优质学校?
优质学校是一个简单而美妙的词语,追求优质也是我们搞教育的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不同的是,对“优质学校”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语做了细致而详尽的考察。
优质学校要永无止境的追求卓越与不断成长,优质学校具有持续变革的特征;优质学校应着眼于“学生发展”。
“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为主旋律的改革运动,是要学校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层面通过文化重建、组织变革实现学校内部各要素“整体优化”从而保证学校不断走向优质的过程。
首先,优质教育不等于精英教育,优质学校也不等于重点学校。将优质学校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级学校、品牌学校概念进行区分,是我们思考优质学校内涵与特征的基本前提。
其次,在基础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不能把优质学校简单地看成是很稀少的“皇冠上的珍珠”,而是要用更科学的态度认识优质学校。优质学校是努力的方向,每所学校都有可能成为某一类学校中的优质学校。
其三,优质学校的核心内涵是强调生成性、发展性,优质学校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他是动态的、相对的。所以,创建优质学校,特别要注重学校的优质化过程。
优质学校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慈晖学校有吗?
优质学校学校拥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学校文化。慈晖学校有吗?
优质学校的教学追求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慈晖学校有吗?
优质学校的管理绩效是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慈晖学校有吗?
改革其实我并不孤独:如果有信念,我就不会孤单;如果真诚,我也不会孤单。因为有了信念,就不会在孤单中感觉寂寞,而一旦真诚,则“金石为开”,我渴望有一帮能和我同舟共济、勤奋上进的团队,更渴望还有很多有良知的教师们就会站在校长一边,彼此信赖和支持。有谁愿意看到自己工作的学校沉沦下去呢?
目前,学校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教育管理的范畴越来越宽乏,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对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稍不注意,管理的失误就成了社会负面新闻,经由现代信息手段被放大、扭曲。面对这样的情形,惯用做法是“严防死守”“关门办学”。
那么我们应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面对问题和矛盾,干脆开门办学,开放管理,把家长、社会人士、媒体都请进来,做沟通与协调,以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校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成绩、行为习惯都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学生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位,家庭的藏书量和读书习惯,家庭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这些因素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而在家庭背景方面,最直接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显著地影响学生学习。下阶段要花费大的功夫做“家校合育”,设立“家校合育交流中心”,这是一个明智的十分必要的措施,请学生处和两学部精心准备,做出方案,对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加强家校沟通和交流。
在我们探寻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素时,虽然要考察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孩子的支持系统、动力系统和调控系统,当这三个系统优异时则学业成绩优异,即使他们出身贫寒。抓住了“情态”,便是抓住了“动力系统”,使学生学习有了强劲的动力,这才是抓在点子上。
如何对学生学习情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成绩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学校打算开设自主学习班、学力强化班和助学班等个性化班级的设想,以及学校如何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课程,配备师资,以尽最大可能保证每一个孩子在这里得到适合他们的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教学的起点在与教师能否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按照差异来实施教学。根据自己的学校的情况,有自己的部署,一点一滴地去理清学校的办学思路,去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教育应该教人向善。孩子们的区别不在于分数的差异,孩子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家庭,来源于社会,存在于学校。若是注意从这几个方面来弥补,那么学生之间就没有什么差异,每个孩子都能够成才。教育不要去奢望一天就能成就一个梦想,要心平气和地去做,积极引导学生,做自己该做的那份儿事。我们所追求的教育质量,不应首先关心“产品”最终销往什么地方,而应关心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否获得提高,这样教育就有了心平气和的生态环境。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似乎与智力无关。他说:“搞数学不需要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
达尔文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学生是有差异的,假如不尊重差异,肯定就不是实事求是的。差异不是过多强调学生的分数,而是指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情态。为此我们学校应该考虑有一个选班制。
2.“立德树人”是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
我校义工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响应。尤其在这次六一活动当中,表现的非常优秀,不怕苦、不怕晒、甘于奉献,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净化了自己,获得了那份难得的心境。“立德树人”,首先就是要培养孩子先有德,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人立不起来,社会公德,人伦道德这些基本的东西若是没了,学习知识还有什么用?干部向善厚德的一个最好体现,就是带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全校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学风,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风清气正的氛围。老师用一颗颗滚烫的心来感化那一颗颗受伤而执拗的心,用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去感化后进生。我们天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蓬勃向上的精神氛围,强调老师本人要天天充满阳光,这样才能照亮学生,达到用老师的生命之光,去开启学生成长的智慧之光的教学效果。
教育工作者要有全新的课程观
首先要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我认为抓质量就是抓老师,所有学生都不是硬生生地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老师的言行影响出来的。你让他诚信,首先你得诚信。你让他有毅力,你首先得有毅力。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要让每位老师都有一个课程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的首要改革不是高考,而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怎么树?就是要靠老师来树;教师怎么树?就是老师要有课程观。而这些教材其实就是原材料,你要通过对这些原材料加工,做出适合你学生的东西,体现学校的加工力!从教材观转变为课程观,作为老师你要关注的就是给学生吃多少,怎么吃,吃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课标、教材等这些要经过老师去加工,加工完之后,更适合你这个班,更适合你的每一位学生。若老师只是教知识,那你与学生之间就很难有感情。
其次,要有全程育人的课程观,全校对学生成长负责。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跟着学生一块儿被感动,跟着学生一块儿流眼泪,要全方面的去关注学生,这就是教师要有课程观。比如体育课,如果认为体育课就只是让孩子放松一下,那就错了。体育课是最好的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重要课程。我们应创新体育课程的新模式,尽力消除体育课的低效、散漫的状况。体育课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成自助式的体育课,通过选有了自主权,通过选有了爱好,通过选和同学交往,跟有共同志向的人交流。通过上这样的体育课,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体育课真正落实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上,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有极大的益处。共同创设一个好的彼此关心、积极向上的整体氛围,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若是一个孩子在操场上咳嗽得厉害,你过去拍拍孩子肩膀关切地问他:“孩子你怎么了,要不要带你去卫生室看看?”就这么一个动作、一句问候,这孩子会感觉到学校的老师真好,关心我。一个孩子哭着离开学校,传达室老师给截回来,问孩子你怎么了,可能老师就防止了一次离校出走行为。学生的成长,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团结与协助。第三,要有全面育人的课程观,开齐各科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必须开。不开这些课程就等于孩子小的时候没吃钙片,等长大之后,肯定会出问题。现在中考改革将政、史、地各科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考察。你去学习历史,不是单单地讲历史,而讲的是历史性事件,要让学生有一种历史认知。这是学生完整思维的一部分。当语文课讲“桥”这篇文章时,老师让孩子闭上眼睛想一座美丽的桥,他脑子里很难出现一幅构造精巧的桥的画面。美是需要培养的,如果学生没学过,没有相关的美术知识,他不知道什么是美。
构建管理新机制,确保“立德树人”思想的落实
第一, 对我们学校有什么评价,老师们关注什么,家长有什么评价?等等。因为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老师在跟学生的瞬间与永恒作交流,教完这节课就永远没有这节课了。在时间上、在空间点上都没有这节课了,如果老师在这节课上留给学生一个很糟的印象,那么学生就会存有一个沮丧的心结。第二,注重学情分析,及时监测教学情况。完全一刀切的教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需要个性化的教学。学部应在监测教学进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第三,设家校合育交流中心,把对家长的培训当作学校必做的工作。以前觉得家教与学校教育是两码事,可是现在家长需要培训。在养猫养狗都需要培训的当今,养孩子更需要培训,尤其是独生子女。所以学校就要承担起这种“家教”任务,这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的家长会要改革,不是汇报成绩或给家长告状,而是教家长如何管理孩子的方法。学校成立家校合育交流中心,家长想就某个问题与哪位老师谈谈,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家教”是学校必须要承担的一项工作,我们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对孩子每天要做好 “七问八看”,例如,问孩子最近跟谁关系好,喜欢哪科,最近吃得咋样?最近在学校开展哪些活动?看孩子表情,看孩子的兴趣点在哪?看孩子对老师的反馈,看孩子对作业是否会反感,对学科的喜欢,等等,要给家长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通过“七问八看”的反馈,发现很多孩子喜欢数学,就知道数学老师教得还不错。在教师队伍培养上,我们要求老师每天关注学生,我们要求老师每天都要拿出一种很感恩的思想来对待学校、对待工作、对待学生,不是让你感谢校长,你要感谢大家凑在一起的缘分,给学生打个招呼,给同事打声招呼,甚至是一提起学生的时候就充满着一种自豪,让人感觉到你的生活充满阳光,那么你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是自信的、阳光的。
3.我们要成为一所注重细节的学校。
要看到货真价实的改革,非得要走到课堂,才可能看到些“干货”。学生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的有效性到底如何,是衡量一所学校改革成就的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尺度。课堂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改革的目标是:“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选择的突破口在“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上。与一般的课堂改革相类似,我校的改革也是从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开始的。教改的成功在于它十分重视细节,高度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一步强化教学常规的管理与落实,认识落实教学环节,从教学细节着手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切实转变“教”与“学”的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什么是教学模式?凡可以被称为教学模式的,都得要从某种可靠的理论出发,尤其是心理学理论,从理论一步一步逐渐演绎出来,再通过实践的检验后,才能确定为模式。课堂教学中一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增加学生思维训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学校规定不许订学生校外辅导资料,也不允许教师随意多印讲义,训练题目一定具有典型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目不贪多求全,决不允许拿着教辅资料原封不动的一页一页去复印,人为增加容量。如果,没有学部主任或其他部门主管的签字,文印室决不允许翻印。如有违反规定,发现一起处罚壹佰!
我们实行这些制度的时候是不能含糊的,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课内与课外、教室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哪一个环节不到位,哪一个工序不严格,杯子都会漏水,都免不了再套上第二只杯子。
任何教育领域内的改革,一旦教师不跟进、不学习则往往不会成功。我们应非常重视团队学习,每星期每个年级都要有人上公开课,其他教师都去旁听,都去研讨他的课,看看他的课堂有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看他教学的流程进行得如何。然后利用年级例会时间来评课,大家都可以提出问题来一起讨论。凡是新东西,人们一开始总是有些恐慌的,我们应把教师们“捆绑”在一起,使他们如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士。
注重细节和落实的力量。制度首先是一种标准,对学校而言,科学性主要在是否合乎教育规律,以及是否符合校情。既然,制度确定,我们应按制度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可是我校最大的管理特色就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提高管理效能,不要将效能当成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和挂在墙上的理念,效能是算账算出来的,目前我校学生平均一节课的成本是220元。我们现在各个部门都存在着管理松懈、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处罚不到位的现象。这种管理成本的浪费,是学校目前最大的浪费!
那些认为理论没有用的人,可能将理论误解为详尽的操作规程了,拿来就可以用的。其实理论和实践是有距离的,叫作“理论高度”,如果理论没有高度,那么就把理论和实践混为一谈了。理论的任务是指导实践,站位高才能知道更多的实践。至于如何运用理论,则是另外一个命题了,也就是说,当有人说理论没有用,那么很有可能是他们不懂理论是什么。这些理论是先行者们创造和发现的,我们的全部工作就是去运用它们,在实践中去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我们学校是可以借助引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以顾客为中心”和“质量持续提高”的思想可以完美的融入办学理念;可以通过领导和管理水平改善,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努力,从而成就“以人为本”的教育。
4.深化改革,先组织试点,后全面推行
经过一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应该有一些必要的变化,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了学习?是否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学习轻松了吗?教学质量是否有了提高?
课堂教学改革,其实就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探索,一种追求。没有现成的路子,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模板。我们不能盲目跟风,我们学习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理念。而不能照搬洋思中学的课堂结构。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合作、小组探究”的精髓。而不能简单的去复制。成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局限性,教学模式是特定人物、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课改必须从实际出发,首先,我们要面对两大现实,第一,我们的教师是否有这种绝地反击、豁出去的胆魄和课改研究能力?第二,我们觉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基础知识究竟适应哪种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应该摆在首位。第一件事应该是着手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前段时间对洋思中学的学习,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继续完善,加大推进力度,洋思的模式更贴近我们的学情和校情。杜郎口模式是继洋思模式的拓展和延伸。它把当堂训练这个环节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得淋漓尽致。适合优等生和中等生,我们应该加以完善和慎用。新课程标准无论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表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改革无论怎么改,只要是学生学会了,能力提高了,就是成功的课改。所以怎么改?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根据校情推进课改。
改革的代价最多是失败,不改革的后果往往是灭亡。但是,改革“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驱,“领先三步”是先烈。最大限度降低改革的成本,实现改革受益最大化,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改革创新的应有追求。
各种各样成功的改革昭示我们:改革只有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完善策略,再普遍推广,才能力求改革之硕果,使改革科学而持续进行。需要调整上课的时间、科目,作息的时间等,更需要得到最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同和教育管理实践的检验,可谓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校先选择初一年级四个班进行试点,旨在不断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再修订有关改革方案,在全校推行,使学校的教育质量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改革是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失败的改革往往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大阻力。只有在深化改革中采取积极而慎重的精神,遵循“先试点,再推进”的改革路径,才能把改革热情和科学的态度有机结合起来,把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改革的目的,品尝改革的目的,品尝改革的甘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虽然学校危机四伏,但我们在斗争中成长,在磨炼中生存,在竞争中变得更加智慧,不断改革创新中超越自我,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在慈晖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在与外部恶劣竞争环境中抗争,在深刻的反思中,治疗自己的创伤,痛定思痛,绝地反击。谱写一曲曲震撼人心,充满进取精神的崛起奋斗之歌。
我市民办教育方兴未艾,民办学校以每年增加两所的速度在增加,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勇往直前,杀出重围,那么,如何向管理要效益,如何通过管理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改革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体竞争力,是我们每位慈晖人,尤其是校长和各部门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多,各校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还有我们其他学校的优秀管理经验,都可以视为蓝本,但是这些东西一旦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就显得非常的抽象,要把它变成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理念和集体自觉行为不是短暂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对老师们来说,更需要简单实用的理念,并最好能在短期内付诸行动,那“走出去”在杜郎口学校浸润式学习就成为十分必要。
市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一个企业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里同众多的同行和非同行角逐,如果没有一群步调一致、配合默契,有着崇高使命感和敢于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努力拼搏的员工,企业要想在商海中兴风作浪、有所作为,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教职工的使命感。使命感是学校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灵魂,离开了使命感,就如同人没有灵魂,只要我们广大教职工有了崇高的使命感,学校的诚信问题、管理中的细节问题、工作效率问题等等,都会迎刃而解,学校的凝聚力会油然而生,一个个明确的目标就会顺理成章地得以实现。
我们外出学习就是探路,回来实验就是试水,在试水中学会游泳,我们没有参照物,必须根据我们的校情,师资状况,生源基础,生存环境,必须有赖于观念上的转变,观念上的自觉,是一种自加压力,自我挑战。说直白点就是革自己的命!
总之,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大胆的改革来突破,切实把握教育管理中不断变动着的先行后续关系,提高办学的效能,实现教育的美
- 上一篇:幼儿园请名师给家长讲育儿经验
- 下一篇:中学部学生安全专题培训会议顺利召开